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对冬季云贵—华南准静止锋上一次多相态降水过程的模拟研究
杨旗, 张海鹏, 吴建蓉, 李昊, 曾华荣, 陆正奇
干旱气象    2024, 42 (1): 75-83.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75
摘要73)      PDF(pc) (16023KB)(150)    PDF(mobile) (16023KB)(4)    收藏
云贵—华南准静止锋使其以北地区成为研究冬季雨雪过渡区内不同降水相态的理想平台。
通过对2018年1月25—27日南方凝冻天气过程中天气学和云微物理参数的分析,定性探讨了次冻结
层的温度与冰核活化温度对不同降水相态形成的影响,进而利用耦合BTC降水相态诊断方案(简称
“BTC方案”)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本次凝冻天气的降水相态、冻雨发生
区域与冻雨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横贯云贵高原和南岭地区的准静止锋导致的锋前“冷—暖—
冷”的温度垂直结构有利于多相态降水的形成。耦合BTC方案的WRF模式可模拟出不同降水相态落
区的空间分布,其模拟冻雨落区时空分布与观测基本一致,但冰粒的空报率非常高。分析WRF模式
模拟的多相态降水时温度、相对湿度和水成物的垂直分布特征,云内水成物初始相态为液态,在高空
逆温层存在的前提下,次冻结层中冰核活化温度是区分冻雨和冰粒的临界指标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机
制。利用次冻结层中的冰核活化温度来代替BTC方案中有关冻雨和冰粒的判据后,冻雨落区预报准
确率较BTC方案提高了13%,表明直接利用次冻结层的冰核活化温度判断冻雨可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1年3月中国北方两次强沙尘天气污染特征
涂爱琴, 王珍珠, 朱庚华, 王治非, 张海, 张帅, 刘东, 翁宁泉
干旱气象    2023, 41 (4): 607-61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607
摘要177)   HTML3)    PDF(pc) (52478KB)(593)    收藏

为探究沙尘天气发展规律和污染特征,以石家庄和济南为例,基于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和城市颗粒物小时质量浓度等数据,分析2021年3月中国北方发生的两次强沙尘过程(3月15日与27日强沙尘过程,简称“3·15”过程与“3·27”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沙尘入境时,两市PM10质量浓度快速上升,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迅速减小。(2)两次过程期间,两市PM10质量浓度符合正态分布,“3·15”过程石家庄和济南PM10质量浓度高斯拟合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2和0.76,“3·27”过程分别为0.83和0.89。(3)沙尘爆发期,近地面消光系数和退偏比都明显增大。(4)因沙尘沉降和多沙尘源,沙尘传输过程中出现多层结构,可分为近地面沙尘层、低空沙尘层和高空沙尘层。近地面沙尘层出现时间和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急剧上升时间基本一致。(5)离地面近且雷达数据质量可靠的195 m高度处,“3·15”过程(“3·27”过程)石家庄和济南退偏比最大分别为0.29、0.23(0.28、0.20),消光系数最大分别为3.94、3.84 km-1(3.10、1.83 km-1)。表明沙尘在传输过程中强度变弱,大粒子不断减少。该高度退偏比开始快速上升时间比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开始快速上升时间早约1 h。(6)根据沙尘天气污染特征可将其发展分为前期、爆发期、维持期和后期4个阶段,综合利用PM10质量浓度、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消光系数和退偏比等能很好地识别沙尘的不同阶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黄土高原复杂地形区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张海耀, 黄玉霞, 吴辉彦, 李霞, 穆腊梅, 杨蕙宁
干旱气象    2022, 40 (4): 646-65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4-0646
摘要409)   HTML13)    PDF(pc) (47583KB)(1060)    收藏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5月30日和31日甘肃通渭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0日为干冰雹过程,而31日是混合型强对流湿冰雹过程;(2)2次过程都在同一低槽发展东移过程中产生,700 hPa影响系统的差别导致中低层水汽和能量条件不同,是2次过程出现干、湿冰雹的主要原因;(3)物理量诊断表明,31日过程能量高,水汽条件好,热力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度都比30日过程强,因此冰雹直径更大、降水强度更强;(4)在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2次过程在回波强度、回波面积及垂直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对于强对流临近预警的分类识别有较大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ERA-Interim资料的青海省空中云水资源评估
张海宏, 石明明, 吴昊, 祁栋林, 权晨
干旱气象    2021, 39 (4): 569-576.  
摘要281)      PDF(pc) (7151KB)(1170)    收藏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09—2018年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玉树南部、果洛东南部和祁连山区为云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夏秋季节云水资源最为丰富,可达60~70 g·m-2。从云水资源的垂直分布来看,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随海拔高度增高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云液水含量在海拔4~6 km高度较多,云冰水含量在海拔7~8 km高度较多,云冰水含量峰值所在高度高于云液水含量峰值所在高度。夏秋季节,青南高原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垂直变化幅度大,柴达木盆地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垂直变化幅度小。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2009—2018年青海省大部地区云液水含量、云冰水含量呈增多趋势,且秋季增多趋势最为显著。从月际变化看,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9月最高,1月最低。柴达木盆地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的月际差异最小,东部农业区云液水含量月际差异最大,青南高原云冰水含量月际差异最大。
关键词:青藏高原|云液水含量|云冰水含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WRF模式的强天气过程集合预报综述
董 甫, 张 玲, 张海鹏, 李 佳, 宋柳贤
干旱气象    2020, 38 (5): 699-70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5-0699
摘要754)      PDF(pc) (1593KB)(2230)    收藏
集合预报作为减小数值模式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已经较为广泛应用于强降水和强对流等强天气过程的数值天气预报中。本文根据国内外WRF模式集合预报的研究进展,从模式初始场的改进、集合预报扰动方法的构建以及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结果表明:资料同化技术能为大尺度模式初始场提供中小尺度信息,利于提高强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构建合理的多初值、多边界、多物理过程扰动能够较为准确地表征大气演变的不确定性,提高集合预报离散度,其预报结果通常优于确定性预报。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能够更好地模拟强天气过程,但如何发展适用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扰动方法及评估方法是当前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发展的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胡麻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孙润,雷俊,尚军林,郭继平,张涛,张海耀,李强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761
7. 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土壤水热特征比较
张海宏,周秉荣,肖宏斌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5-0783
8. 湖南一次阵风锋形成机制探讨
唐明晖 ,张海,余文慧 ,丁小剑,邓朝平
J4    2011, 29 (2): 211-217.  
摘要1022)      PDF(pc) (2107KB)(1215)    收藏

应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湘东地区一次春季阵风锋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 阵风锋是对流风暴产生的下沉气流达到地面时产生强烈辐散,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产生的剧烈天气现象。阵风锋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一条狭窄弧线,回波强度偏弱,速度图上有辐合,阵风锋在强雷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阵风锋过境会引起气压涌升和产生灾害性大风。若短时预报员在观测到阵风锋后,应综合分析其他常规资料和非常规资料,根据风暴的移动路径,可以对其下游地区及时发布雷雨大风预警,大大地提高了预警时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